“這個甲狀腺瘤比較大,血供也比較豐富,臨近周邊組織血管,手術有一定風險。但我們可以在超聲可視化引導下,避開頸部豐富的神經及血管,將一根‘針’插到腫瘤內,用‘熱’把腫瘤殺死。”這個“熱”消融,也就是微波消融術,我們利用“移動消融“的方法,把大的腫瘤分成不同部分分別消融,像工匠雕刻一樣,才能把邊邊角角都消融干凈。

甲狀腺瘤微波消融。像工匠雕刻一樣,“移動消融“的方法,把大腫瘤分成不同部分分別消融。









患者:沒太大痛苦,治療就做好了。
超聲引導下局部消融治療甲狀腺病變是近年來消融技術臨床應用的研究熱點,其以微創、安全、療效確切等優勢,為甲狀腺疾病治療帶來了新發展。但局部消融技術起初應用于治療甲狀腺結節時,消融的方式是固定針消融,即取單點或多點多針對甲狀腺腫瘤進行覆蓋。
甲狀腺病變形態通常不規則,單點固定針消融僅能通過延長作用時間來擴大消融范圍,而消融區形態不能產生改變,因此往往不能適形,這可能是導致固定消融組不完全消融比例高的原因。消融不完全可導致結節縮小不充分,且病灶周邊剩余部分易出現病理性增生。
多點多針的方法不僅進針次數多、風險高,且不能在治療中達到完全適形的消融,因為甲狀腺周圍毗鄰較多危險結構(氣管、神經等),固定針尖延長作用時間對臨界組織較為危險。
2008年Jeong等在甲狀腺射頻消融治療中首先提出了“moving-shot technique”,即移動消融的方式,通過針尖移動形成多個大小不等的消融單位從而覆蓋整個病灶,在后續臨床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療效。Lim等隨訪(49.4±13.6)個月,結節平均縮小率達到(93.4±11.7)%。相比之下,移動消融靈活性較高,消融單位大小可通過改變針尖移動的速率來調整。
對于周邊鄰近危險結構的位置,可通過加快移動速度、采用相對較小的消融單位來覆蓋;對于血流豐富的位置,還可以通過提高功率和減慢移動速度,甚至過渡至固定消融使該位置組織壞死更徹底,確保消融的安全性和長期療效。






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移動消融”這一技術已不僅僅只用在甲狀腺病變中。如這位八十多歲的胰腺癌患者,其胰腺腫瘤將近六公分,還包繞著血管,已經無法手術了。對于這樣的患者,我在化療的基礎上聯合納米刀消融術。術中納米刀針尖將六公分的腫瘤分成一段段,利用“移動消融”慢慢消融整個腫瘤,整個消融過程非常順利,達到了滅活腫瘤,同時也減少對身體的傷害。

還有這一位患者是轉移性肝癌。腫瘤靠近膈肌臨近血管,冷熱消融風險比較大,所以最終選擇了對正常組織傷害比較小的納米刀消融。可腫瘤不規則發展,且有七公分左右,只能分區域進行“移動消融”,才能盡可能把邊邊角角的病灶消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