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日,我和復大同事在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進行了有關腫瘤微創消融治療的科普直播。在節目中,我談到了自己的一個心愿:做一百場有關癌癥預防和早篩的公益講座。

當下醫學水平不斷提高,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和微創消融等新興治療技術的發展,使癌癥從過去人們眼中的“絕癥”逐步轉變為一種可控可防的“慢性病”。很多早期癌癥患者得以康復,晚期患者的生存期也得到延長。
然而,由于癌癥防治知識和篩查意識的匱乏,仍然有很多患者因罹患癌癥傾家蕩產或失去生命。癌癥始終是威脅國民健康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
國家癌癥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惡性腫瘤發病人數逐年上升,預計2025年患病人數將達520萬人,2030年將達580萬人。而肺癌作為我國的高發癌種之一,每年發病人數超過80萬,死亡人數達65.7萬,在惡性腫瘤中居于首位。
此外,我國肺癌患者整體五年生存率,顯著低于美國及其他發達國家,這主要是由于我國68%的肺癌患者診斷時已是晚期,比例遠遠高于其他國家。許多肺癌患者由于在病發早期未能及時發現和治療,導致了晚期治療的困境。
不僅是肺癌,對于很多惡性腫瘤,“早診早治”都是提高治愈率的關鍵。數據顯示,早期癌癥治愈率達90%,而晚期癌癥5年生存率不到10%。早期癌癥的治療成本和患者治療的痛苦程度也相對低于晚期。
去年有幸獲評為廣東省“最美紅棉老兵”,我一直希望能做一百場有關癌癥預防和早篩的公益講座,希望盡退役軍人的一份綿薄之力,讓更多人意識到癌癥預防和早篩的重要性。
目前,這一系列的公益講座已經進行了二十多場,在這一過程中,我發現有兩個地方格外關注癌癥早篩知識的普及,一個是老干部局,非常重視老干部們的健康保障;另一個是保險公司,國內保險公司重疾險的賠付80%都是用于癌癥患者。我們有義務幫助更多社會公眾提升癌癥防治知識,樹立癌癥早篩意識,從而提高癌癥整體治愈率,降低社會抗癌成本。

▲2023年12月在友邦保險開展第22場公益講座


▲2024年9月在臨汾市中心醫院開展第25場公益講座
做好篩查可以發現和治愈早期癌癥,而做好癌癥風險防控,能避免至少一半的癌癥發生。因此,癌癥的預防也至關重要,這就需要從了解致癌因素入手,有針對性地規避和預防。
導致腫瘤或癌癥發生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家族遺傳因素,對于有家庭遺傳史的情況,需要有意識地進行健康檢查;其次也有感染因素,比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可能引發胃癌,婦科炎癥增加了患宮頸癌的風險等,一旦感染了,要積極治療;另外還有飲食、生活習慣或環境等因素,也可能導致癌癥發生。如果能有效地規避這些致癌因素,那么患癌的機率也會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