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
自然少不了大快朵頤
然而
通常是做了滿滿一大桌
真正能一頓吃完的卻很少
吃又吃不下
倒了又可惜
于是便有了
大餐—剩菜—大餐—剩菜
這個惡性循環
那么問題來了
剩飯剩菜到底能不能吃?
再加熱里面產生的亞硝酸鹽會致癌?
吃不完的怎樣妥善保存?

亞硝酸鹽
實際上,剩飯菜儲存的時間越久,飯菜中亞硝酸鹽的含量會隨之增加。
在食品工業中,亞硝酸鹽也是一種常用的食品添加劑,可以作為發色劑、防腐劑用于肉制品中。在超市買的火腿、加工肉制品,基本上都會用到亞硝酸鹽,它還廣泛存在于咸魚、臘肉、漬酸菜、鹽腌不久的菜、隔日或發蔫的蔬菜以及剩飯菜中。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亞硝酸鹽本身不致癌,但進入人體后,在一定條件的作用下,會和血紅蛋白結合轉化為“亞硝胺類物質”,這種物質是較強的致癌物,容易增加機體患肝癌、鼻咽癌、食管癌等疾病的風險。
但是,任何毒物的致癌、致畸都必須考慮“中毒劑量”。只要在國家范圍標準內是沒有中毒風險的。一般情況下,偶爾吃剩飯剩菜問題不大,但不代表你可以長期隨意吃。
這些事實你了解嗎?
???
米飯二次加熱后會致癌?
有傳言說米飯經過室溫存放容易造成細菌滋生與繁殖,時間越久這些細菌產生的毒素就越多,而二次加熱也不能消除毒素,反而會有致癌風險。
米飯在存放不當時可能會滋生細菌,但二次加熱的米飯與癌癥的發生無直接聯系。
菠菜、芹菜、蘑菇等二次加熱后會產生致癌物?
有人認為菠菜、芹菜、蘑菇等蔬菜本身就含有硝酸鹽,在經過二次加熱后,硝酸鹽轉化為亞硝酸鹽,會有致癌的風險。
雖然是加熱過程中會存在硝酸鹽和亞硝酸鹽物質,但存在并不代表超標,在談論是否有毒或致癌風險時,應該考量劑量。
剩飯菜在存放的過程中并不一定會產生那些聳人聽聞的危害,但剩飯菜加熱的次數不應該超過1次。
剩菜的食物種類不同,其亞硝酸鹽含量也不盡相同,比如蔬菜>肉類;一般來說,正常保存的食物所生成的亞硝酸鹽類物質對身體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哪些隔夜菜最好別吃?
1.綠葉菜
綠色菜經過反復加熱后,維生素等營養物質已大量喪失,而相比于其他隔夜菜,隔夜綠葉菜產生的亞硝酸鹽會相對較高。

因此建議大家盡量吃新鮮蔬菜,當餐買當餐吃,吃不完的盡快分裝冷藏,存放別超過24小時。加工后最好在4小時內吃完,最忌隔餐吃。
2.海鮮、魚

反復加熱后不飽和脂肪酸容易受損,隔夜后容易產生蛋白質降解物,這些物質容易損傷肝、腎功能。盡量當餐吃完,吃不完的盡快分裝冷凍。
3. 涼拌菜

涼拌菜在加工的時候就容易受到了較多污染,若將它隔夜保存,即使冷藏也很有可能已經變質。
4. 雞蛋
雞蛋如果沒有完全熟透(如溏心蛋),未熟的蛋黃隔夜之后食用,在保存不當的情形下,東西容易滋生細菌,因此會有害健康,如造成腸胃不適、脹氣等情形。

但是如果蛋已經熟透,而且以低溫(一般冷藏的溫度)密封保存得當,一般可以保存48個小時都沒問題。
5. 鹵菜

買回的鹵菜放冰箱隔夜保存,其實也欠妥。專家提醒,即使放在冰箱里的食物,也并非絕對“保險”。冰箱里易滋生霉菌,還有嗜冷菌等。
如何保存好剩飯剩菜?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食品安全五要點”中第四點“保持食物的安全溫度”里明確建議:熟食在室溫下不得存放2小時以上,應該及時冷藏(最好在5℃以下),不要在冰箱當中存放超過3天,剩飯菜加熱的次數不應該超過1次。

需要做到以下:
1.減少筷子等器具對剩飯菜的翻動,用材質安全、靠譜的保鮮盒盛裝、存放剩飯菜,確保其密封性,同時需要分類包裝、分開保存,避免出現交叉污染和串味;
2.剩飯菜在存放的過程中應放于“冰箱低溫區域”,盡早吃完,避免細菌等微生物的大量繁殖;
3.在吃之前一定要進行“完全加熱”。即應該將剩飯菜加熱至100℃,而且至少要保持沸騰5分鐘以上。吃多少,熱多少,請勿“反復加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