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圍太大,體重超重,有人甚至患上了慢性病……”在2025年全國兩會的記者會上,國家衛健委主任雷海潮的這句話,瞬間點燃了全網!他宣布啟動“體重管理年”3年行動,號召全民“管好體重,健康生活”,網友直呼:“國家都出手了,再不減肥就是拖后腿!”

△圖片來源于網絡
提到肥胖,很多人卻不當回事,認為它只是一種外形上的問題,是一種“懶病”。肥胖被很多人排除在疾病的范疇之外,但其實,超重和肥胖是一類復雜的慢性疾病,不僅如此,它還是多種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數據顯示,我國超重人群占比超50%,肥胖率更是逐年攀升。體重異常與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甚至癌癥直接相關。

“胖癌”一詞曾多次沖上熱搜。這個聽起來既幽默又讓人心頭一緊的詞匯,如今已成為健康領域的一個熱門話題。它指的是肥胖可能引發的一系列癌癥,這些癌癥的風險隨著體重的增加而顯著上升。
研究發現,肥胖與至少12-17種癌癥密切相關,包括乳腺癌、子宮內膜癌、結直腸癌、腎癌、肝癌、胰腺癌等。肥胖人群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是正常人的2-4倍,結直腸癌風險增加30%。超重乳腺癌患者10年復發風險為32%,而非肥胖者僅19%。

△研究截圖
2023年瑞典研究顯示,年輕時肥胖的男性成年后患17種癌癥的風險顯著增加,包括肺癌、胃癌、甲狀腺癌等。肥胖超重患者癌癥復發率更高,生存期更短,如超重肥胖乳腺癌患者10年復發風險為32%,而正常體重者僅19%。

△研究截圖
一項由首都醫科大學領導的新研究發現,2007年至2021年間,中國人群與肥胖相關的癌癥發病率正以驚人的速度增長,并且在年輕人中尤為明顯:世紀之交出生的00后確診此類癌癥的可能性是他們的爺爺輩——1960年代生人的25倍。
胖,為何會增加患癌風險?
答案并不簡單,經過很多年研究,科學家們提出了幾個潛在的生物學機理,比如:
1 肥胖容易引起慢性炎癥環境。脂肪組織的增加,伴隨著炎癥細胞的浸潤和細胞因子的釋放,這些因子可能促進癌細胞的發生和發展、增生和擴散;
2 過量的脂肪會導致胰島素分泌過多,高濃度的胰島素控制血糖的效果被減弱,產生“胰島素抵抗”,從而刺激癌細胞的生長;
3 過量的脂肪會引起雌激素分泌過多,從而增加了乳腺癌和子宮內膜癌等發病風險;
4 脂肪組織還直接影響其它很多激素的分泌和平衡,比如瘦素,脂聯素等,而這些激素和其它細胞生長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長期失衡都可以影響腫瘤發生。

一份最新權威報告或許會刷新你的認知。判斷肥胖是否為疾病,不能只依賴傳統的體質指數(BMI),還需在測量體脂、腰圍等指標的基礎上,評估個體的客觀疾病體征與癥狀。
胖不胖要這么算!
體重
標準體重(kg)
身高(cm)-105
BMI
BMI=體重(kg)/身高(m)2
- 對于中國成年人來說,BMI在18.5~23.9為正常范圍,24~27.9為超重,≥28為肥胖。
腰臀比
腰臀比(WHR)=腰圍/臀圍
- 正常的腰臀比,男性應在0.85-0.9之間,女性則應是0.75-0.8之間。研究顯示,腰臀比每增加0.1,男性早亡幾率增加34%,女性增加23%。
腰圍
正常腰圍定義為
<85cm(成年男性)
<80cm(成年女性)
值得注意的是,腰圍每增加2.54cm,患癌的風險就增加近8倍。有研究指出,腰圍超過100cm,不光是心腦血管疾病,患結直腸癌的風險都會增加2倍以上。
看完以上這些
趕緊算一算自己
是不是真的胖吧

從以上數據和事實我們可以看出,健康減重對于每一個過度肥胖的人士刻不容緩,但健康減重一定要遵循一個總原則,那就是:穩扎穩打,營養不減。
造成肥胖的主要原因為不合理的飲食習慣和作息時間以及少量的運動。所以,要想減肥,除了作息要有規律性,管住嘴,邁開腿也是非常重要的。建議:
- 合理飲食:控制熱量攝入,減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攝入,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比例。
- 適量運動:一般以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騎自行車等,持續30~60分鐘為宜,每周進行3~5次。
- 定期監測:定期測量體重、腰圍和體脂率,及時調整飲食和運動計劃。
- 尋求專業幫助:如果超重或肥胖問題嚴重,建議咨詢營養師或醫生,制定個性化的減重方案。
合理飲食,科學減肥
“瘦下來”
不光是外型會得到改變
健康風險也會大大降低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