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WHO世界衛生組織官網公布,2021年世界愛耳日主題為“人人獲得聽力保健-篩查、康復、溝通”,共同呼吁在全球范圍內引起對聽力保健的重視,采取對應行動去解決大眾的聽力損失及耳部疾病等問題。

世衛組織發布《世界聽力報告》,目前全球五分之一的人聽力受損,聽力損失影響全球超過15億人,其中4.3億人聽力較好的耳朵有中度或以上程度的聽力損失。
很多人覺得,耳朵有什么好愛的,聽力正常就行了唄!其實不然,現如今除了常見的如外耳道炎、中耳炎等耳疾外,不良的用耳習慣還會導致年輕人“耳鳴”,甚至有的人還可能因此患上癌癥。

耳朵,患癌?或許有人會覺得是聳人聽聞,醫學研究顯示,耳癌主要由病毒感染和慢性刺激等誘發。主要發生在耳廓、外耳道和中耳。早期表現為屑狀斑丘疹,搔抓容易引起出血,逐步發展為硬結,之后表面糜爛、潰爛或形成菜花樣腫物。
不合理掏耳朵
是耳癌發生的導火線!
挖耳勺如果不及時進行消毒,或者清潔不當,會攜帶病菌,人掏耳朵時,病菌進入耳道——引發病毒感染。

外耳道皮膚比較嬌嫩,與軟骨膜連接比較緊密,皮下組織少,血液循環差,掏耳朵時如果用力不當容易引起外耳道損傷、感染,導致外耳道癤腫、發炎、潰爛,甚至造成耳朵疼痛難忍,影響張口和咀嚼。
“耳屎”也有人稱為“耳蟬”,醫學名稱叫“外耳道耵聹”,是外耳道皮膚耵聹腺的分泌物,可以保護耳道的皮膚。頻繁掏耳朵就會把保護層破壞掉,外耳道皮膚變得干而且癢,而越癢越掏就會形成惡性循環。外耳道的皮膚比較嬌嫩,長期刺激會造成外耳道炎癥、感染,繼續過度刺激就可能導致癌變。
除了掏耳朵,耳內病毒感染、耳部血管病變、內耳窗膜破裂等原因也會誘發耳癌,只是相對概率較低。
這,還能愉快掏耳朵嗎?
一般而言,耳屎不必人工清除,它會在說話、吃飯、打呵欠時,隨著下頜運動,借助皮膚上汗毛的推動作用,自動被排出。

1、掏耳朵千萬不可太頻繁,一般10天左右一次;但在灰塵較多的地方或有“油耳”的人可適當短一點,可根據自己情況掌握。
2、不建議使用棉簽、金屬等掏耳。另外,指甲縫易藏匿細菌,平時最好也不要用手指掏耳朵。
3、患有慢性外耳道炎的人,耳屎分泌較多,不易排出會形成硬塊,如果耳道內感覺有硬物阻塞,不舒服、特別癢,或者有流水、疼痛等癥狀時,可能是發生了耵聹栓塞或出現了炎癥,應去正規的耳鼻喉科醫院進行就診。
如果長期不掏耳朵,則可能形成耵聹栓塞,這時,自己就很難掏出來了,應到醫院用專門器械取出,取出后堅持用滴耳劑滴耳2--3天預防感染。
要想保護耳朵
一定要注意做到:①戴耳機時音量不要超過最大音量的60%,連續戴耳機不要超過60分鐘,外界背景音最好不要超過60分貝;
②不要長時間“煲電話粥”。頻繁接聽或長時間接聽電話是損傷聽力的一個途徑,還可能會引起神經性耳聾。打電話時一次盡量不要超過3分鐘,免聽的損傷會更小;
③不要長時間待在高強度噪聲的環境中,如酒吧、KTV等,更不要在嘈雜環境中使用耳機;
④不要頻繁掏耳屎、游泳時進水、耳外傷
⑤不要忽略感冒鼻炎,用力擤鼻涕、吸鼻涕,濫用抗生素;
⑥控制煙酒食用量,不要熬夜,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
耳鼻喉科
廣州復大耳鼻喉科,是集預防、治療為一體的綜合性科室。該科由臨床經驗豐富、技術精湛的專業醫師坐診,并引進內窺鏡手術成像攝像微電腦電腦系統、電腦微波治療系統等,首創全程透明化操作手術室。
科室成就了一套治療各類耳鼻喉疾病的獨特方法,為各耳鼻喉患者排憂解難。診療范圍:耳鳴、耳聾、中耳炎、聲帶息肉、偏頭痛、血管神經性頭痛、咽喉腫痛、扁桃體炎、咽炎、頑固性咳嗽、鼻竇炎、鼻息肉、過敏性鼻炎、急慢性鼻炎。